湖北省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陈专在致辞中提到,发展食品科学、促进食品工业健康发展,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的大事更好的生活。食品工业是湖北省第一大产业,2018年全省食品工业主营收入达到6165亿元,增长8.3%,增长势头良好。但还需做好创新引领和产业升级工作。
华中农业大学校长李兆虎介绍,食品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学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学科建设的重要阵地。期待通过此次盛会,进一步加强合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健康中国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鼓励探索,彰显原创;聚焦前沿,独创出路;需求牵引,突破瓶颈;共性导向,交叉融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食品科学项目主任李兴峰教授国家科学基金委介绍了新时代科学基金的资助方向,并进一步说明了根据四类科学问题的属性分类申请。
科技创新 科技与产业融合的凝聚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保国在《创新驱动中国传统食品现代化》会议报告中提到,食品发展方向是“风味与健康双导向”,即好吃、好喝、健康。 “生产现代化是食品工业发展的主流,但不是全部。手工食品和现代生产将长期共存,相辅相成。”
“中国食品工业要进一步增强饮食文化自信,积极研究中国传统食品和传统食品现代化的基础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引领中国传统食品在世界的研究方向。”孙宝国说道。同时,他提出了中国传统食品现代化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如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尚未完全恢复、食品真伪问题突出、掺假造假现象普遍、滞后等。法规和标准成为影响食品发展和创新的新瓶颈,消费者对食品生产、安全、营养和消费知识缺乏。他认为,创新驱动中国传统食品现代化,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探索中国传统食品的基本科学问题,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食品工业,推动革命性、颠覆性技术的发展。食品领域跨多个学科的创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饮食文化,让中华美食走向世界,是食品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推动食品领域跨学科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创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饮食文化,让中华美食走向世界,是食品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推动食品领域跨学科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创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饮食文化,让中华美食走向世界,是食品科技工作者的使命。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江南大学校长陈健在《中国食品科技:2020年至2035年》报告中表示,食品合成生物学、食品精准营养与个性化制造、食品装备智能制造等,将成为我国食品战略的未来趋势。生态效应和人口增长已成为中国食品工业未来面临的挑战。未来的食物将是人类未来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的代表物质。满足人们在解决全球粮食供应和质量等问题上的更高需求。
“为什么吃柑橘会发热?”湖北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华中农业大学理事长潘思毅分享了柑橘“上火”的机理,表示吃柑橘上火是由于果实中的水溶性蛋白诱发的免疫炎症反应通过人体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潘思毅重点介绍了当地优势资源柑橘的营养特性和高效利用。柑橘主要分布在革命老区和贫困山区,是果农致富的重要产业。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柑橘种植面积持续增长。他认为柑橘高效利用的目标主要包括最大限度地利用和保护次生代谢物、提高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利用度、挖掘次生代谢物、阐明次生代谢物的健康机制等。